一、 概述
益生素(Probiotics)是Parker(1974)提出的与“抗生素”相对的新概念,指可以直接饲喂动物并通过调节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活性微生物或其培养物。我国又称为微生态制剂或饲用微生物添加剂。
益生素是在人们对广泛使用抗生素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十分关注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研制出在功效上能全面替代抗生素,但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实用产品。随着动物微生态学的建立和发展,益生素的研制与应用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人们对益生素产品有了更直接的认识。Fuller(1989)指出,作为益生素产品,必须具备以下特性:第一,必须能够到达小肠并在此繁育;第二,必须是非病原性的和无毒的;第三,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活菌以建立和维持肠道微生物平衡;第四,可被迅速激活并有很高的生长率;第五,在储存和加工条件下有很强的耐受能力。
研制开发益生素的理论基础是动物微生态学。在正常动物肠道内稳定定殖了400多种不同细菌类型,总数达1014个微生物。这些正常定殖的微生物群落之间以及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在动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均建立了动态的稳衡关系。这种稳衡关系是动物健康的基础。在外界不良因素作用下,肠道微生物及其与宿主之间的平衡关系一旦被打破,动物的健康就失去了保障,进而表现出病理性变化。导致微生态失衡的外界不良因素包括:引入抗生素、激素、免疫疗法、细胞毒性药物及动物应激等。根据微生态环境的动态规律,人们可以采用多种措施来维持或恢复微生态平衡。益生素的应用则属于这些措施之一。
二、 益生素的种类
益生素的生产菌种很多,美国已批准菌种有43种。其中,主要使用的菌种有乳酸杆菌、粪链球菌、芽孢杆菌及酵母。乳酸杆菌和粪链球菌为肠道正常存在的微生物,而芽孢杆菌和酵母极少存在于肠道微生物群落中。饲用酵母一般不包括在益生素中。
由此,根据益生素生产菌的种类分类,益生素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乳酸杆菌类。此类益生素应用最早,制剂品种最多。乳酸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厌氧或兼性厌氧,耐酸,在pH 3.0-4.5的酸性条件下能够生存,但不耐热,65-75℃下致死。这类微生物能产生一种特殊抗生素--酸菌素(Acidoline),可有效抑制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生长。目前主要应用的是嗜酸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粪链球菌。
另一类是芽孢杆菌类。芽孢杆菌属于需氧芽孢杆菌中的不致病菌,以内生孢子形式存在,稳定性强,能耐酸、耐盐、耐高温(100℃)、耐挤压。进入消化道以后,其芽孢能迅速发芽,发芽率可达60-70%。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能够有效地降解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同时,芽孢杆菌还具有平衡和稳定乳酸杆菌的作用。目前使用的主要是枯草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东洋(toyi)杆菌。
三、 益生素的应用效果
有关益生素使用效果的研究很多,但效果不稳定。总体来讲,具有提高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增强机体免疫机能、防病治病、降低死亡率、提高生产效益等功效。影响益生素作用效果的因素很多,包括动物种类,动物年龄与生理状态、环境卫生状况、益生素种类、使用剂量、饲料加工储藏条件、饲粮中其他饲料添加剂(如抗生素、矿物元素)的使用情况等。这些因素与益生素效果之间的定量关系目前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