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购物车(0)

最真实的抗生素历史普及!

   日期:2016-12-05     浏览:317    评论:0    
核心提示:  人类的生命代代延续,虽然生命都会终结,但健康始终是我们最关注的话题,长寿也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在人类历史中始终贯穿
   人类的生命代代延续,虽然生命都会终结,但健康始终是我们最关注的话题,长寿也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在人类历史中始终贯穿了对改善生命质量的努力和对死亡不懈抗争的内容,回望五千年,人类的寿命和健康水平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起因是什么?鉴往知来,历史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类寿命的变化,据历史资料记载及学者考证,中国人历代平均寿命为,夏商时期不超过18岁、周秦约为20岁、两汉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35岁。中国人平均寿命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是死亡率过高和死亡年龄过低,在自然衰老导致死亡之前,大量的人口因各种原因过早地死亡。

 

  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都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早期人类的平均寿命主要是由食物因素决定的。当人们开始从采集食物过渡到生产食物之后,平均寿命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此后漫长的历史中,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困扰人类的食物短缺问题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缓解,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善。经过数千年的努力,人类平均寿命从不足20岁达到了35岁左右。虽然不同地区实现这一目标有先有后,但其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金陵大学1929~1931年的调查资料,部分农村人口死亡率为28‰,婴儿死亡率为156‰,平均寿命为34~35岁。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回顾性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44~1949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201‰,平均寿命为39岁左右。汇总数据后一般认为,20世纪的前50年,中国人口的死亡率约为20~25‰,婴儿的死亡率高达200‰左右,平均寿命不到40岁,是当时世界上寿命最低的国家之一。这就是20世纪前期,传统医学庇护下的中国状况。

 

  有人认为这一时期中国人口死亡率较高是因为战争和饥荒,但统计学资料表明,疾病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据哈尔滨医科大学赵锦辉查阅的“关东州地区”生命统计资料,该地区1918年因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90%以上,其他地区的统计资料也证明了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即便在战争或饥荒爆发的年份,战死或饿死也很少成为人口死因构成的主要因素。

 

  “关东州地区”1938年生命统计资料显示,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类别是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胃肠道疾病,如伤寒、痢疾、天花、鼠疫、霍乱、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产褥热、肺结核、腹泻等,传染病占死因的64%,慢性病占36%。在死因顺位中居于前列的传染病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与社会经济因素没有直接关系。现有的统计资料均证明了这一时期中国人的死亡率与战争和饥荒没有对应关系。

 

  同时,欧洲历史表明,自文艺复兴以来疾病成为了决定死亡率的首要因素,社会经济问题退居为次要因素。疾病在人口的死因构成中占有大部分比例,在死因顺位中也居于前列,人类面临更加棘手的问题就是战胜疾病。话题谈到这里,我们已经不得不提起另两个词汇--现代医学和抗生素。

 

  医学史是一部人类和疾病斗争的历史,其中,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尤为突出。只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甚至都不知道这种微小而简单的生物的存在。直到,列文虎克从自制的显微镜里看到它们,巴斯德发现它们和疾病息息相关,人类才知道这种微小的生物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而且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现代医学没有诞生之前,一个微不足道的伤口,足以导致一次致命的感染;一口不洁净的水井,足以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瘟疫……死神肆意地挥舞着手中的镰刀,随意地收割生命。直到,多马克发明百浪多息,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人类才逐渐在这场与微生物的斗争中略占上峰。

 

  也许这就是世界,它在给人类带来困苦和灾难的同时,也使人类的精神和智力得到了升华。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疾病的病因得到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许多病原菌开始被发现。但要杀灭它们却十分困难。因为人类研制的药物不仅要杀灭病原菌,而且应对人体本身不造成伤害。德国科学家首先进行了用化学合成物治疗病原菌的开拓性动物实验,终于发现了能杀死锥虫、对梅毒螺旋体有效、但对人体无害的“百浪多息”,即磺胺的前身。

 

  几乎就在同时,英国的科学家在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青霉素。但因当时条件限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青霉素才重新被重视和开发。它的出现成为许多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克星”。如果将“百浪多息”的发明认为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可以对抗病原菌的药物,那么青霉素的问世则扭转了人和细菌大战的局势。因此,青霉素被称为现代医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贡献,被誉为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抗生素说到这里,现代医学终于进入了井喷式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我们来对比育奇老师整理出的抗生素历史和中国人均寿命数据的比照,这或许会更直观地告诉我们,科学的力量。同时,让我们对这些可敬的科学巨匠和不断探索的先驱们,致以最真挚的赞歌。

 

  1943年,瓦克斯曼开启了大规模筛选抗生素的时代。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间,相继发现了金霉素(1947),氯霉素(1948)、土霉素(1950)、制霉菌素(1950)、红霉素(1952)、卡那霉素(1958)等。这些抗生素的问世,使当时的细菌性疾病与立克次体病得以成功的治疗,使人的寿命显著延长。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抗生素研究进入了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化的阶段。并建立了大规模的抗菌素制药工业,生产方法同步开启工业化。

 

  进入60年代后,人们从微生物中寻找新的抗生素的速度明显放慢,取而代之的是半合成抗生素的出现。1958年,谢汉(N.C.Sheehan)合成了6-氨基青霉烷酸,开辟了生产半合成青霉素的道路。

 

  抗生素研究不断深入,作用对象不断扩大,人们在“抗菌”抗生素之外又找到抗肿瘤、抗原虫、抗寄生虫等用于人、畜及农业的抗生素。60年代后期,Umezawa等用新抗生素筛选相似的程序,以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特殊酶为靶子,筛选出微生物产生的低分子酶抑制剂,拉开了研究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序幕。

 

  至此,抗生素的历史暂可划上一个逗号,但其历史还远未结束。寻找新抗生素的工作还在继续进行,每年都能看到一些新的化合物,这种状况犹如细菌和微生物学家之间的赛跑。细菌不断地产生对那些常用抗生素有抗药性的突变菌株,而微生物学家则百折不挠地寻找细菌还没来得及形成抗药性的新化合物。

 

  ►今天,我们必须承认抗生素滥用的危害,但不知道是出于对“超级细菌”的过度恐惧,还是名利驱使下的无耻宣传,诸如“十年之内无药可用”或者“世界进入无抗养殖时代”之类的惊人言论不断出现,当这些不真实、不科学、不专业的调调肆意传播的时候,不知道那些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有没有拍拍自己的良心,俯仰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和未来。

 

  回溯中国20世纪的历史,人口死亡率、死因构成、死因顺位,平均寿命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的生命质量得以迅速改善。在这一过程中,除了社会经济因素以外,更加直接和显效迅速的是现代医学的广泛普及和先进医学成果的应用。中国人因为分享了人类的科学成果,平均寿命在短短几十年间提高了一倍,而上一次平均寿命翻倍(18~35岁)则用了约3000年的时间。面对父母长寿、孩子健康的事实,对比不算遥远的历史,我们是否该向科学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而那些对抗生素恶意的诋毁,是否还能站稳脚跟?

 

  ►我们坚决抵制滥用抗生素,也拒绝对抗生素无耻的诋毁。正如我们热爱几千年的的传统,也信任真正的科学。用科学点亮生命,让历史照进现实,希望本期的节目能让您对乱象丛生的养殖用药领域里,风口浪尖上的抗生素有所了解。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饲料机械预加工公众平台广告预定公众号供求信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