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新畜牧养殖模式让红原牧民得到更多实惠
2011-12-04 15:28  浏览:1556
  11月19日,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一行到红原县调研时,了解到当地畜牧养殖业发展情况喜人,牧民群众依靠发展畜牧业改善了生活状况,对该县走现代化牧业生产道路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

红原县在发展畜牧养殖业过程中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又是如何保障和提高当地牧民群众的经济收入的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随着一个个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红原县的陆续建立。被省农发办列为2010年新农村示范片产业发展项目的红原县江茸乡茸日玛村绵羊养殖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就是一个让牧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范例。

作为纯畜牧地区,千百年来畜牧业始终是茸日玛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体经济产业。一直以来,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局面困扰茸日玛村牧民,延续千百年来靠天养畜的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以及大骨节病在当地的流行,让身处大山环抱之中的茸日玛村一直以来都戴着贫困村的“帽子”。

2002年8月,在红原县畜牧部门的积极倡导和指导下,茸日玛村村支书门理带头建设“希望之光”家庭牧场,牧场加强牲畜防病治病力度,全面实行预防注射,并积极实施种草和抗灾保畜措施,积极建设人工、半人工草地,加大钢丝网围栏、牲畜暖棚、草库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暖棚建设和草料建设跟上了牲畜饲养的需要,冬季合理进行补饲,牧场成畜死亡率一直控制在3%以下,保证了畜牧生产的稳定发展,结束了靠天养畜的历史。

有了这样家庭牧场建设的成功经验,2010年6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茸日玛村绵羊养殖合作社组建,门理成了合作社社长。政府出资250万元,为合作社建立了现代化暖棚、冻库、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56户社员按照绵羊折资入股的方式参加合作社。合作社先后购买草种7500公斤,租用草场1.5万亩实施人工种草,建围栏3万米,建暖棚1200平方米、羊圈1500平方米、工作用房100平方米、贮草房300平方米、羊粪发酵处理池200平方米、药浴池2个、排粪沟400米,购置小四轮拖拉机2台、割草机10台,剩余资金用于放牧、疫病防治、项目管理等费用。

养殖合作社还坚持以人工养殖为主,圈养和放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科学养殖,并将购入的优质绵羊进行编号、分类,实行集中饲养补饲;适时更新绵羊品种,保证羊群的数量和质量。合作社由专人进行管理经营,牧户代表和村支部共同监督生产支出成本,产品销售后合作社按百分比收取公积金,余下的收入作为牧户二次分红,这样,牧户收入就有了保障,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赚钱或解放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同时,通过科学管理和经营,将逐步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销量,降低牧户成本投入,进而增加牧户收入。

据门理介绍,合作社集中养殖和牧民自己单独放养最大的差别是,合作社拥有现代化暖棚。高原地区冬季气候恶劣,普通牧民养殖一般每年羊的死亡率在20%到30%都是很正常的,而有了这个暖棚,羊的死亡率基本为零。除了齐备的基础设施,合作社实施的羊群统一管理、集中防疫,以及品种改良等措施,为帮助社员增收奠定了基础。

合作社的科学化、规模化发展,让社员们尝到了甜头。合作社社员代表瓜汤兴奋地告诉记者:“我家里有200多只羊,以前自己养,一年能挣四五万元,今年我用20只羊入股合作社后,今年底就能收益一万多元,以后还会越来越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规模经营,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产品价格,增加了社员收入和社员养羊的信心。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壮大,目前合作社已拥有绵羊1000多只,增加了近一倍,固定资产增加了近200万元,社员年增收1万元左右。门理说,他们决心把合作设建设成全省新农村示范片产业发展的一个典范。“下一步,我们将引进现代畜牧业设备,进行畜产品深加工,增加畜牧业综合养殖效益,树立江茸绵羊的品牌,争取让"江茸羊"成为和"麦洼牦牛"齐名的红原畜牧业的标志。”

据了解,新农村示范片产业发展项目已顺利启动实施。该合作社致力于通过该项目在全乡、全县乃至全省树立起一个新农村示范片产业发展的一个标杆,真正起到了推广和示范的作用。

“目前国家已投入了500万的财政资金,用于扶持红原县的牦牛、绵羊养殖和蔬菜种植合作社。下一步,红原县将组建和审批4个畜牧专业合作社,以扩大全县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和规模。充分发挥辐射示范作用,让更多的牧民群众走集约化、专业化的养殖道路,降低风险,及早实现增收致富。”红原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杨宏光如是说。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