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加强水产饲料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
2017-11-10 10:55  浏览:1738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是富裕渔民、改善农村生活的重要基础。我国的水产养殖量占水产品总量的70% 左右,占全球水产养殖量的60% 左右,是全球第一大水产养殖国家,为我国人民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蛋白源,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之一。据海关统计,2016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827.91万吨,从占大农业的比例看,水产品贸易额占农产品贸易额的16.3% ,水产品出口额稳居大农业首位,占28.4%。
 
       随着我国现代渔业建设步伐的加快,渔业转型升级时间紧、任务重,对水产养殖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绿色优质水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对水产饲料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水产饲料安全亦即水产品安全”这一理念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共识,可以说水产饲料是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物质保障。本文归纳总结了我国水产饲料产业发展现状与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水产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现状

       我国从1990年开始,水产养殖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养殖产量的上升推动了水产饲料工业的发展,我国已成为水产饲料生产和应用研究大国。随着人工配合饲料在水产养殖业中的推广应用,缩短了养殖周期,提高养殖单产水平和养殖效益,促进了鳗鲡、对虾等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外向型产业的形成,水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我国水产饲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1994年,水产饲料需求市场不大,而产能也很小,供小于求,属于卖方市场,饲料商品到处走俏;第二阶段1995-2004年,需求市场在扩大,产能也增长,实现供求平衡,属于买卖均衡市场;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需求市场继续扩大,但是产能增长更快,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必须借用服务价值的创造,才能推销产品,强势品牌占据竞争优势,水产饲料生产越来越趋于集中化、规模化,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一是产量快速增加。我国的水产配合饲料从1980年的基本空白,快速发展成为产量世界第一的水产配合饲料生产大国。1991年,水产配合饲料产量仅为75万吨,到2005年为984万吨,2010年达1600万吨,到2012年水产配合饲料产量突破1800万吨。相应的,水产饲料在全国饲料加工业配合饲料总产量的比例从1991年的3%提升为1997年的8%。从2005年至今,水产饲料在全国饲料加工业配合饲料总产量的比例基本稳定在10%左右。这其中,淡水鱼配合饲料占了绝大部分,以鲤鱼、草鱼、鲫鱼、团头鲂配合饲料为主,对虾、河蟹、日本鳗鲡、甲鱼等品种的配合饲料量较少,海水鱼养殖以投喂鲜杂鱼为主,因而配合饲料用量极少。
 
       二是品种不断丰富。水产饲料的数量、品种、质量,必须满足水产养殖业发展之需。随着我国水产饲料产量的迅速增加,饲料产品的品种也大大增加。从水产饲料的品种上看,颗粒饲料占较大的比例,约为水产饲料总产销量的75%;膨化料约占普通淡水鱼料的10% ,其中的70%集中于虾、鳗鲡等高档名特优品种的养殖,浓缩料和预混料的生产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同时,已根据养殖水生动物的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以及不同地域的原料情况,研制出一系列理想的浓缩料配方,初步达到科技含量高、覆盖范围广、商品成本低的特点,并将产品售后服务提升了水平,形成了全链条产业链。
 
       三是生产趋于集中。近年来,水产饲料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大规模集团企业成了市场主角。通威、海大、恒兴、粤海等国内大型水产饲料生产企业的产能不断扩增,销售量持续增长。目前,通威股份、海大集团两家水产饲料企业的产量合计约占全国产量比重的20%以上,并且发展势头还在逐步扩大。随着饲料加工业总体规模的增长和行业集中程度的提高,大型企业追求规模效益和提高以技术为核心综合竞争实力的趋势明显,部分规模小、设备差、技术和管理落后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
 
       四是产业协调发展。相对于畜禽饲料企业,水产养殖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水产饲料企业必须有更高的技术支持、更加专业化,才能应对水产养殖品种的多样性、不同区域养殖模式的多样性、水体环境的复杂多样性等情况。目前,我国水产饲料在原料、加工、机械、添加剂以及研究开发条件、测验手段、质量监测、科研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得到相应发展,具备了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一些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还是外商投资企业都得到发展,名牌水产饲料受到养殖者的青睐,势头发展良好。
 
二、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机遇
       一是我国居民水产品消费水平稳步提升。由于中国水产品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很小,因此中国的水产养殖总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于国内居民的水产品消费量。从理论上看,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也呈现出较为稳定的逐年增长态势。但是从2007年开始,中国人工水产品养殖总量就开始出现阶段性过剩,这反映出中国居民的水产品消费量出现阶段性稳定,进入一个平台期。预计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的水产养殖产量将趋于稳定,除去自然灾害等硬性项因素外,将不会有太大的波动,水产饲料的需求也趋于稳定。
 
       二是国家对水产品质量安全更加重视。2013年1 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食安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食品安全是餐桌上的民生、餐桌上的经济。强化市场监管,食品应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新一届领导对食品安全,特别是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高度重视。因此,水产品质量安全将得到更加重视,政府将下大力气整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水产饲料作为重要的渔业投入品,其质量安全水平将得到更多的关注,保障其质量安全就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全球化已全面渗透了整个行业。由于受到资源限制,我国水产饲料生产的重要原料,包括豆粕、鱼粉、玉米将更多依赖进口,而终端产品也将逐步打入国际市场。一方面,跨国企业将会真正全面进入中
国农业,从粮食、种子、饲料、饲养、肉制品各个方面冲击中国企业,在它们面前,我们将显得非常脆弱。另一方面,本土优势企业也会在今后几年中全面提升竞争能力,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因此,提升水产饲料企业的生产水平、质量水平已经刻不容缓。
 
   (二)存在挑战
       一是水产饲料违法添加禁用药物屡禁不止。2001年7月农业部颁布了《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规定了57种饲料药物添加剂的适用动物、用法与用量、贮存期、注意事项和配伍禁忌等。饲料药物是伴随着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通过饲料和饮水等方式对养殖动物使用的物质,包括用于防治疾病、促进生长、提高饲料效率的化学药品、中草药、微生态制剂、酶制剂等。但一些饲料加工企业或养殖者在饲料中往往超量添加或不遵守休药期、不遵守配伍禁忌等规定,或将不同品牌的饲料产品混合使用,造成抗生素重复用药,超量使用,不仅加大了饲料成本,而且使水产致病菌的耐药性增强。我国有些省份开展水产饲料检测工作以来,时有检出喹乙醇、三聚氰胺、孔雀石绿等药物,违规添加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剂现象一直存在,质量安全一直存在隐患,因此,必须加强水产饲料的监管。
 
       二是水产饲料生产行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目前,像通威股份、海大集团、新希望集团、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等水产饲料龙头企业还较少,大部分水产饲料生产和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加之饲料行业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不健全,饲料市场总体上还处于无序状态,质量良莠不齐。2014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全国10余个省份开展了水产饲料隐患排查工作,对于抽检的饲料样品,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饲料存在成分不实问题,经检测部分饲料厂家所标识的饲料成分与饲料实际成分有出入,不能真实反映饲料真实成分,容易对养殖户造成误导。二是饲料添加剂标识不清,或者标识成分不真实,甚至存在违禁添加剂,导致养殖企业使用后出现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三是饲料添加剂存在“三无”产品,个别养殖户使用的水产饲料是“三无”产品,无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等重要信息,质量无法保障。
 
       三是行业和质量标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近年来,  我国政府对水产饲料行业安全问题非常重视,饲料质量和安全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已初步建立了水产饲料标准体系表,包括基础规范、安全限量、监测与评价、饲料产品四大模块,水产标准接近500项,其中以检测方法、饲料原料标准和饲料添加剂标准居多。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包括产品质量和行业标准体系不健全,缺少通用性强、权威性高的饲料添加剂和违禁药物的检测方法,有不少领域存在空白。如目前我国制定的多个常见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标准,由于对所用原料的营养价值、动物的营养需求量、加工工艺对饲料质量的影响、饲料中营养素与免疫力、营养与基因表达及调控等缺乏完整和精确的数据,致使部分标准仍然缺乏通用性,水产饲料的质量和稳定性没有充分技术保证,这是部分养殖户不接受或拒绝使用水产饲料投喂养鱼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是我国在饲料原料市场缺乏话语权。中国是世界饲料生产大国,然而我们并没有饲料原料市场价格的话语权,这是一个与产业地位严重不相称的严峻现实。我国是饲料原料的主要使用者,但是并没有“终端决定市场价格”的影响能力,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原料受制于人。如何增加中国在饲料原料市场价格定价体系中的话语权,将是影响我国水产饲料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我们现在有许多大型饲料企业和上市的饲料公司,基础条件好,资金充足,因此饲料产业发展的“功夫”不要仅仅局限在饲料产业自身,更要向饲料生产原料的产业领域、国际贸易领域、期货领域发展,逐步争取饲料原料市场价格话语权。
 
三、思考与对策

       一是普及水产饲料质量安全知识和技术。强化国家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科研院所对水产饲料生产企业、经营单位、水产养殖者的技术指导和扶持作用,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做好技术服务支撑。一是开展技术培训,普及《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等法律法规、水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二是重点加强扶持渔业合作社、大型水产养殖企业,提升健康养殖水平,树立样板,统一采购经检测质量合格的饲料等投入品,消除隐患。三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APP等媒体,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强水产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二是提升水产饲料质量安全监测能力。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的第十一条规定: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属于公共服务机构,履行的公益性职责包括“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测服务”,水产饲料属于渔用投入品,因此,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应依法履行好水产饲料使用的监测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水产品质量监测队伍,提升自身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做好渔用投入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三是做好饲料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放心水产品”是“管”出来的,更是“产”出来的,在大力加强监管工作的同时,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应大力推行GMP(良好操作规范)管理。这是2001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 )专门为水产渔用料起草了《水产饲料良好操作规范》(Good Aquaculture Fee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AFMP),它要求从饲料的生产环境、原料采集、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使用全过程的有关建筑、设施、设备、人员、生产过程、质量管理都能符合良好的生产条件和卫生标准,  防止饲料变质或污染事故的发生,  确保饲料卫生安全和质量稳定。因此,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应从长远利益考虑,以建立“百年老店”为目标,规范生产管理,以企业标准、养殖档案、产品标签、使用记录等为重点,健全生产全程质量监控机制,确保产品安全。
 
       四是建立饲料安全监督信息平台。建立水产饲料质量安全监督信息平台,结合日常监管、市场准入、质量检测、案件查处、举报受理等情况建立饲料安全信用管理数据库,并建立水产饲料企业安全信用等级,对水产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实行分类管理。通过数据库实现质量安全监测及查处信息实时报送和快速传递。数据库向公众开放,便于接受企业、养殖户和社会民众的监督,及时更新企业在诚信方面的信息动态,完善水产饲料行业信用制度。
 
       五是推动水产饲料品牌化建设。品牌是企业的软实力,决定着企业的现实竞争力。目前我国水产饲料产业已进入品牌竞争阶段,要切实提高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品牌化应与水产饲料生产许可、企业认证、质量认证等结合起来,依靠饲料品牌建设,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行业主管部门对名牌的水产饲料企业,要积极引导他们建立大型水产饲料企业集团,使那些既浪费原料、产品质量又差的企业逐步淘汰出局,从而建立起商业性的集中生产与服务体系。

       六是支持开展水产饲料基础研究。从我国各地水产养殖生产实际看,多数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依赖于天然动物性饲料,而高效、适宜于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养殖模式的配合饲料太少,海淡水鱼配合饲料研究基础薄弱,系列配方技术、产业化工程与生产实际要求相差较远,影响了名特优水产品养殖业的顺利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水产饲料学科基础建设,研制和开发经济、优质、高效的水产配合饲料,为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去产能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推进渔业转型升级。
发表评论
0评